全市政协“网络议政、远程协商”系统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
前四者一般说来属知,而笃行属行。
有土则物之生益众,而地之化益大。他认为,心学同佛教禅宗有深刻的内在联系,指出:象山之学,吾见得分明是禅。
他说:学之术二,曰致知,曰履事,兼之者上也。羞恶之心,泚颡于事之可愧。同时,他对王守仁的良知说进行了全面批判,并在批判中发展了自己的学说。性出于气而人所同有,但只有善是性之中和,故善为人之中。因而也就批判了理学家把理、气割裂开来,对立起来的错误思想。
在这一发展中,罗钦顺作出了重要贡献。[56] 就是说,必须从具体事物开始,从现象中认识本质,从个别中认识一般。[71] 薛瑄:《读书续录》卷六。
[35] 薛瑄:《读书录》卷七他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,但这个主张反映了他的阶级立场。朱之瑜着重揭露了清贵族的民族压迫。夫子至圣不言天道,子贡名贤言天道不可得闻。
岂尧舜之民之气皆清,而桀纣之民之气皆浊哉?试观孩提之童,……薄海内外,天性无少异也。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,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。
这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人性论上的表现。[46]《勿斋记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十八。他用这个标准衡量宋明道(理)学,认为它是无用之学,正如棘端刻猴,工虽巧,无益于世用也[54]。朱之瑜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,积极卫护君臣父子夫妇之礼,甚至把它说成治乱之本,这并不奇怪。
清康熙四年(公元1665年),他离长崎到江户。他强调只要志气感奋,竭力习行,就能成为君子,成为圣人。他只是要求有一个比较清明的政治,减轻一些对人民的剥削,以缓和阶级矛盾,防止大明王朝的灭亡。三、朱之瑜的哲学思想 朱之瑜的哲学思想,以批判宋明理(道)学为特点。
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,但这个矛盾是他所无法解决的。大将既系庸材,参赞都非佳士,仅逞炰烋之气,谁知堵御之方?[8] 他清楚地认识到,依靠这些人决不会取得抗清斗争的胜利。
朱之瑜九岁丧父,自幼食贫[1],家境不好。他对明末的腐败统治和满清贵族的民族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,对此侯外庐在《中国思想通史》中给予了肯定。
[47]今之求道者辄求八珍而适口,故求之愈难而得之益寡,其亦知道在五谷乎?[48] 这就是说,有事物即有事物之道,并不是离开具体事物悬空有一个所谓道。[71]《答小宅重治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八。但这次行动遭到了失败。他说:治国有道,因民之利而利之,岂在博施。[51]后之君子就是指的朱熹。他说:兼致知力行方是学,方是习。
他说: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,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。而后之君子不解其故,立得为之朝,处不讳之世,方且疲楮竭神,于先生屋下架屋,何异画火以袪寒,刍龙而望雨也。
因为他们虽然口头上不谈功利,但绝不是不要功利。[69]《答野节问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十五。
这里他又强调自然人性论。告之以增陴濬隍,储糈桑土,则结舌不谈。
他固然不满于当时的士大夫,耻与同列。他还指出:他如既纳民丁,役输盐灶。王文成固染于佛氏,其欲排朱子而无所排也,故举其格物穷理以为訾议尔已。良知说是王学的核心,它主张人心即天理,真理是人心所固有的。
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,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,矛盾重重。于是《扬州十日记》《嘉定屠城记略》《朱舜水集》《张苍水集》都翻印了。
但李贽公开宣布,童心就是私心。恰在这时,日本国宰相、水户邦邦侯德川光国闻朱之瑜之名,派小宅生顺到长崎接谈。
七年之后,他为了自食其力,正要求数亩之地,抱瓮灌园。从积极方面说,就是人人都应该相敬相爱。
安东守约曾在给朱之瑜的信中说道:守约敬先生,本非为名。弃其先德,则四凶非圣人之后乎?就这样毅然予以拒绝。但它决不是什么自由意志思想,也同陆九渊的六经皆我注脚的主观唯心主义说法根本不同,它是以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。由此建言,必获大罪,身家不保。
孔子曰:‘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[34] 他反对实行小恩小惠,主张通过更化善俗的改革,使人民普遍得到利益。
[22] 即社会道德沦丧,封建秩序遭到破坏,官僚豪绅横行无法,百姓受其侵削。他说得比较含糊,实际上他所指摘的,正是理学唯心主义的要害。
青少年时代的朱之瑜,抱有经济之志,立志用他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。[52]《答小宅生顺问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十五。
最新留言